找到相关内容13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古代印度佛教中的杰出女性

    比丘们有病,没有适当调养的食物,这对以后的身体很有影响,这也不能不注意。  “第六个愿望—看护病人的比丘,又要忙看病,又要忙乞食,这是顾不过来的,为了让看病的比丘一心看病,不要为饮食烦心,所以我愿意...

    佛光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41751293.html
  • 规过劝善应持的态度和方法--从《弟子规》得到的启示

    于上世纪九十年代,有缘结识一位善知识。他是一个大学教授,我因仰慕他的知识学问,经常前往拜访他。每当听到我对工作、生活的烦心事发牢骚时,他总是没有回应我的看法,而是很平静温和地劝我要学佛、念佛。由于从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83456176.html
  • 沩仰宗禅诗 ·“圆融互摄”的诗禅感悟

    就能超越烦恼浊五浊之一,贪欲、嗔恚、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,称为烦恼。 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,还是以粗浮妄想为其根本,使身心内外发起融通自在的作用,这是想念中精神幻觉的魔境。沩山示众说:“夫道人之心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23156309.html
  • 自私为一切罪恶的根源

    勇往直前为人服务,就是幸福。 ◎‘修行’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、观念和行为。 ◎要批评别人时,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。 ◎要用心,不要操心、烦心。 ◎人要自爱,才能爱普天下的人。 ◎真正自爱的人,不会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2874961.html
  • 一切都是当然的!

    。 亲戚们这时都来函要我寄美金给他们建房子,接着,又多少次向我索取电器用品,母亲获悉后,要我不必烦心,而我始终认为给人是表示自己富有,乃“当然”之事。 所以,每次回大陆,我不但购物送给至亲好友,即使与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11275501.html
  • 中国茶·生活禅

    它的双重功能。国脉民瘼,家长里短,足球比赛,陈年旧事,新鲜事开心事烦心事,最后都在喝与说之中沉落、消解和升华。   舌头发布的味觉报告,听者十有八九深信不疑。而同一杯茶跟我们的舌头交谈,内容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91681404.html
  • 多识仁波切著:佛教理论框架(二)

    思心光散逸之过患而息灭厌恶住守的情绪。  7.息烦心。息灭爱恨、昏沉、心烦等干扰情绪。  8.作意一境心。不放松注意力,守持心住一境。  9.不作意一境心。心住一境形成惯性,不需要作意守持。  九住心...收敛心;  依靠警觉力,可以完成调教心和息厌心;  依靠坚持力,可以完成息烦心和作意一境心;  依靠熟练的惯性力,可以完成第九住心,即不作意一境心。  九住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种心相,即:  在一、二...

    多识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2341966.html
  • 多识仁波切著:佛教理论框架(2)

    目标。  6.息厌心。思心光散逸之过患而息灭厌恶住守的情绪。  7.息烦心。息灭爱恨、昏沉、心烦等干扰情绪。  8.作意一境心。不放松注意力,守持心住一境。  9.不作意一境心。心住一境形成惯性,不需要...念力,可以完成回收心和收敛心;  依靠警觉力,可以完成调教心和息厌心;  依靠坚持力,可以完成息烦心和作意一境心;  依靠熟练的惯性力,可以完成第九住心,即不作意一境心。  九住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...

    多识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744153.html
  • 入行论释·善说海 讲记(44)

    ,在对治烦恼方面,千万不能生厌烦心。为什么呢?因为世间中很多没有重大意义的事情,人们都非常重视,一直不舍弃精进,那我们为了自己的今生来世和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修学菩提心,就更不能舍弃精进了。颂词中是这样说...

    著:无著菩萨  译讲:索达吉堪布

    |入行论|善说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1/1649387546.html
  • 梭巴仁波切:转化困难为菩提道

    问题,反覆思惟它是怎样的一个问题,并因此而烦心,这样无法止息自己的苦。因为是思惟方式使遭遇化为苦恼,那么便只有另一种思惟方式能止息苦和不快乐的心,那就是要能认识及诠释自己的遭遇非苦,而是乐。   ...

    梭巴仁波切

    |违缘|逆缘|出离心|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9/08542118039.html